登山研討會簡介

一年一度的登山研討會是民間與官方的對話平台,以徵文發表、實務經驗分享及座談的形式,透過理性對話、深入研討、持續追蹤,促使登山活動良性發展;為獎勵優良文章投稿,以「登山文賞奬」的評選制度,針對入選、優選的論文或專文發給獎金,以鼓勵更多優質好文的產生,豐富台灣山岳文化的基石。

活動資訊

SDGs x戶外公民x登山格調

2024全國登山研討會
全國登山研討會自2006年擴大舉行,每年辦理一次,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教育部體育署跨部會輪流主辦,2023年原住民族委員會加入行列,期許藉由政府機關之間跨部會的合作,以及登山團體、產業及專家學者的集思廣益,健全臺灣的登山環境與山林服務。
2024年輪由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接手主辦,期能透過本研討會,由政府與民間共同檢視國內登山管理服務環境,並加入永續山林的發展目標,使山林發展更趨健全。本次研討會的主軸為《SDGs x戶外公民x登山格調》,並以專題演講、分場論壇、座談會、共識會議等形式進行研討,期盼透過二天一夜的研討安排,共同聚焦可行的發展策略,深耕台灣山岳文化。

活動簡介
*會議時間:2024年9月27-28日(星期五、六)
*會議地點:苗栗縣三義西湖渡假村(苗栗縣三義鄉西湖村西湖11號(037-876699)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家公園署
*執行單位: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承辦單位:台灣山岳文教協會
*相關政府機關:原住民族委員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教育部體育署,交通部觀光署,內政部消防署,內政部警政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民間協力單位:中華民國山岳協會、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財團法人希望基金會、歐都納戶外體育基金會、台灣山盟公益協會
*參與人數:150人,即日起開放報名。

報名須知
*參與對象:國內(外)相關專家、政府機關、登山團體、大專院校登山社團及開放有興趣民眾參加。
*報名方式:下載報名表填寫後傳送Email至taiwanmt@ms24.hinet.net 或 傳真至(02)2703-3320(請再電話確認) 。或網路直接報名(請點選網路報名表)。
*會議地點:苗栗縣三義西湖渡假村(苗栗縣三義鄉西湖村西湖11號(037-876699)
(交通資訊:西湖渡假村https://www.westlake.com.tw/traffic/)
*報名諮詢:電話專線(02)2755-0088 或0910-900631張小姐。

會議時間

2024年9月27-28日(星期五、六)

會議地點

苗栗縣三義西湖渡假村(苗栗縣三義鄉西湖村西湖11號(037-876699)

參與人數

150人,即日起開放報名。

主題

SDGs x戶外公民x登山格調

  台灣在登山活動上有兩大場域主管機關,一是國家公園署,二是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簡稱林業保育署),除了成立時間有先後之別,使命也不盡相同。林業保育署首重永續利用林木資源,國家公園則是保育取向,在守護台灣的生態環境上居功甚偉。然而隨著經濟與社會發展,人民對登山的興趣有增無減,兩個機關紛紛開始著手處理遊憩層面的議題。近數十年以降,有鑑於登山型態的多元化(快速登山、越野跑)、個體化(獨攀、網路揪團)等因素,不僅山難事件激增,生態環境維護管理難度也相應提高。雖說兩者皆需要透過教育來改善情況,但因應氣候變遷日益加劇的局勢,融合登山與環境教育的必要性與急迫性也越來越凸顯。

   聯合國在1987年提出永續發展理念,我國於1994年成立「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針對18 個核心發展目逐年檢討對應的執行策略。2015年,聯合國又啟動「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提出17項全球政府與企業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 SDGs 目標15,以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來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

   永續概念逐步受到全球重視,永續發展強調「環境、社會、經濟三要素協調發展,促進社會的總體進步,避免一方面的受益以犧牲其他方面的發展和社會總體受益為代價」,在登山的部分,主要針對登山者倡導「無痕山林」,以落實永續發展目標。除了傳統的教育面向外,國家公園署與林業保育署基於場域管理機關的角色,應積極透過合理管制及服務設施,確保山岳的環境永續。唯有山林永續,人類與山林之間的關係才能既深且久,因此,登山界應戮力思考,研擬山林永續的觀念與運作方式及努力的方向,強化公民的意識,俾便永續山林成為所有登山人的使命。

  本次研討會基於SDGs永續山林,落實公民意識的觀點,擬將活動主軸設定為《SDGs x戶外公民x登山格調,未來將據此發展研討會相關議題及策展。

徵稿議題說明

  本次研討會主要議題:SDGs x戶外公民x登山格調;包含以下5項:(1) 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契合的登山活動。(2) 山林開放政策後登山活動與山林保育之體檢。(3) 原住民與山林治理機關共管山林機制及其登山活動發展。(4) 公私協力及跨領域合作,推動多元登山發展。(5) 登山安全、環境教育及山野教育。

(一)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契合的登山活動

  「不讓任何人脫隊」是聯合國在奠定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時頒布的核心精神,除了幫助弱勢群體,還意味著要消除歧視與不平等的現象和根源,與登山的互助精神不謀而合,也就是不論彼此在各方面的個體差異如何巨大,皆應該秉持良善之心同舟共濟,快樂上山,平安下山。更積極而言,登山作為一種人類與自然環境緊密連結的遊憩活動,除了享受山林美景、夥伴情誼、自我實現,我們的關懷更應延伸到環境與永續性之上,保留並傳遞同樣的美好給後世子孫。

  有鑑聯合國認可體育是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推廣和促進管道,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以及百萬級別的登山人口,除了從事活動本身裨益身心,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如降低慢性病和身體活動不足比比率),亦不乏有人在乎自身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並擁有相應的護管與責任價值觀。正因如此,該怎麼做才能啟發更多登山者,乃至化為個人與組織層面的實際行動促進廣大社會對環境的關懷,確保環境品質及永續管理環境資源,則是當前的重要課題。

  以山域而言,氣候變遷會威脅珍貴物種、改變野生動植物的分布與習性、提升山林火災和山崩路斷的機率;人類活動會影響水源穩定與品質、影響生態與保育成效等,皆需要登山者和管理單位適應並思考策略,完備減緩調適行動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最親近山域環境的登山族群,正是培育新一代戶外公民的絕佳苗床。

  在自然環境之外,登山與山地聚落的關係亦值得深入探討,永續發展目標包含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以及推動永續觀光發展,在山域即可指增加原住民就業機會(如停留部落的消費、部落生態旅遊和以在地原住民族主導的登山服務業),和推動登山事務的參與式規劃及整體規劃。然而,有鑑於政府計畫增加山區的保護區比例,亦不能忽視背後潛藏著保護區通行權、地方發展、傳統領域的三方角力,未來發展不只需要提升登山族群對永續發展目標的認識,和對登山公共事務的瞭解與參與,更需要研究如何達成保育、遊憩、經濟的永續平衡。

議題關鍵字:SDGs、永續發展目標、登山、戶外公民

(二)山林開放政策後登山活動與山林保育之體檢

 自2019年政府開始施行山林解禁以來,雖「開放山林」、「資訊透明」、「便民服務」、「教育普及」、「明確責任」五項政策主軸廣受肯定,其後卻遇上COVID-19引致的國旅暴潮,登山人口大幅成長導致山域事故頻傳,更凸顯遊憩與保育的衝突;話雖如此,兩者之間卻擁有一條微妙的交界,一來管理機關須滿足人民在公有地上遊憩的權利(登山活動),二來也有責保護自然資源不受損傷至無法回復的地步(山林保育),兩者之間的拉扯即形成承載量機制與眾多護管措施。

 然而從環境運動史來看,早期戶外活動愛好者乃是兼任保護者與倡議者的角色,而至戶外人口大幅增長才產生「愛到慘死」的景況,那麼台灣的山林開放政策是否也能催生具護管意識的登山者?再者,遊憩活動可以增長社會對保育的支持,並培養具環保意識的公民,故政府與民間妥善合作,達成登山與保育的永續性,是值得多加探討的議題。基於山林解禁政策為我國首度以中央層級全面檢視山域的遊憩經營與管理,時至2024年將迎來5周年,除了政府的內部檢討外,我們更需要積極引入民間參與,為自己所關愛的登山環境發聲,臧否政策上路以來各項措施與作為,並提出具建設性的建議與方案。

議題關鍵字:山林解禁、開放山林、向山致敬、登山與保育、戶外遊憩

(三)原住民與山林治理機關共管山林機制及其登山活動發展

 200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UN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強調原住民除自決權外,尚擁有土地、領土和資源的固有權利,各國應在法律上承認和保護這些土地、領土、資源,並適當尊重有關原住民族的習俗、傳統和土地所有權制度。臺灣《原住民族基本法》雷同,亦承認原住民族土地及自然資源權利,規定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及其周邊一定範圍內之公有土地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應諮商並取得原住民族或部落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歷年來相關單位也陸續調查並推動傳統領域和共管機制。

 登山是一種遊憩活動,同時具有觀光與運動的屬性,雖傳統上被視為非消耗性行為,但若是參與者眾且未受有效管理,仍不免損及生態環境、人文遺跡和當地社群。過往原住民族在登山領域的參與大抵與協作服務有關,只是產業與地方又不見得有所聯繫,故值得深究如何促成在地原住民族對登山的「有意義參與」。進一步來說,由於一般大眾罕有和原住民族互動的機會,傳統領域中的登山活動理應為一道族群交流的窗口,提高人民對原住民族文化的認識與尊重,以圖達成族群和解共生的目標。究竟大眾進入山域從事戶外休閒活動,政府、人民、地方應以何種方式達成多贏,實現「共存共榮」與「永續發展」兩大目標,正是台灣山域往後的一大課題。

議題關鍵字: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共管、轉型正義

(四)公私協力及跨領域合作,推動多元登山發展

 「公私協力」係指公部門與私部門間相輔相成,共同推動公共建設或促進社會福祉的興建、營運模式。若應用在登山領域上,則主管機關資源可能相當有限,在諸多事務上常心有餘而力不足,故更需要民間踴躍參與分擔,甚至是主導事務開展,其可粗分為但不限於:步道與設施養護、教育與安全倡議、科技整合、保育與環保計畫、山難搜救、生態旅遊推廣等。

 台灣有其國情特殊之處,以美國東岸著名的阿帕拉契山徑為例,步道護管與環境保育工作多由志願者承攬,每年約可積累240,000小時的工時,而美國各地的搜救任務,地方政府經費越是不足就越仰賴具搜救專業的民間團體。另一方面,除瑞士有逾百個山屋由民間團體Swiss Alpine Club管理,鄰國日本各地山域更有私營山屋和步道養護模式;再以資訊和知識為例,西方不少國家皆有歷史悠久的登山協會出版「alpine journal」,日本則擁有公部門法人「国立登山研修所」提供登山相關培訓與刊物,足見民間貢獻對登山領域的重要性。相較之下,台灣的民間社團能量稍嫌不足,且可能遭遇高齡化困境,地方對登山事務的參與也尚在起步階段,故現階段如何透過設計體制「培力於民」,並應用於不同登山相關事務之上,促成協同增效作用,是推動多元登山發展的重要議題。

議題關鍵字:公私協力、步道養護、經營管理、登山教育、登山安全、登山科技、環境保育、環境保護、山難搜救、生態旅遊

(五)登山安全、環境教育及山野教育

 安全向來是登山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歷年廣受政府與民間社團重視,諸多政策與措施皆與其相關,如新建避難山屋、改良山域通訊、路標與步道維護、統一步道分級制度、製作登山安全影片等。然而因應世界局勢的變化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雖然安全重要性依舊不減,我們卻也到了必須加強環境教育與山野教育,以提升登山活動內涵的時機,缺一不可。

 登山運動素有強烈的目標性,意即登頂為唯一目標,所有行為皆致力於最大化登頂的成功率。舉例而言,在環境保護思維尚未普及的年代中,山上丟垃圾與燒垃圾皆被視為減輕負擔的手段,從而受到合理化,再加上台灣山高谷深、崩塌好發的地理特性考驗體能與安全控管甚鉅,且有圖資、通訊、言論受到政府監控的戒嚴時期,登山社團的注意力大多只放在安全之上,對知能領域及環境倫理則罕有著墨,涓滴之功難匯成流。所幸隨著民眾環保意識提升,許多過往的不當行為已獲改善,但取而代之的難題則是登山的商業化與個體化趨勢,難以再藉民間社團的力量規範行為。究竟後社團時代該如何普及登山安全與教育,尚有賴有志之士集思廣益。

 另以山林解禁而言,便民服務的一環即是興建新的避難山屋,然而若考量登山活動商業化與觀光化的脈絡,即不可忽視新設施對周遭環境與生態的影響;部分登山者的行為,如焚燒垃圾、餵食野生動物、亂丟垃圾、製造噪音等,除了影響遊憩品質,更有衝擊生態環境之虞,該如何融合登山與環境教育、擴大公部門山野教育的影響力,並以各種管道觸及既有及潛在的登山族群,也應一併探討之。

議題關鍵字:登山安全、環境教育、山野教育

徵稿形式

論文:

則須引證有據,以各種證據來支持與論述自己的觀點,並與其他觀點進行對話。論文寫作應按照標準的學術寫作規範,附上論文摘要、關鍵字、引用文獻(未引用的,請不必列出)等,長度以10至15頁為限(A4紙;約10,000-18,000字),中英文不拘;格式請參考附件說明。

專文:

必須是對該議題具有洞見與創發的文章,且言簡意賅把所述及問題清楚點出,並提出作者觀點、方向與具體建議或主張等。並須附上專文摘要(500字以內)與關鍵字等(若有參考文獻也請一併附上),專文文長以8到10頁為限(A4紙;約5,000-10,000字以內),格式請參考附件說明。

實務經驗分享:

必須是與徵稿主題有關的實際案例或執行、參與經驗,投稿者應提供實務經驗分享之書面說明(A4紙;字數不限,包含分享案例簡介、經驗分享重點、投稿人角色及所屬單位介紹、相片或短片(15分鐘以內)等資訊)。

截稿日期、審稿聯絡與窗口

投稿人請依照下列程序辦理,主辦及承辦單位將依審查結果回覆投稿人,諮詢信箱:taiwanmt@ms24.hinet.net,相關徵稿問題將統一以電子郵件方式正式回覆。

提供摘要:

請於7/20前將論文或專文題目、摘要、關鍵字,實務經驗分享則提供報告大綱,均以500字為限;附上個人資料與聯絡方式,包括姓名、地址、工作單位、職稱、電話、傳真及電子郵件地址投稿;投搞信箱:taiwanmt@ms24.hinet.net,或者透過徵稿網站上傳:https://twnaca.twmountain.com/2024/。受理單位確認摘要符合本次研討會主題後,會正式回覆受理投稿。

交稿:

經前項摘要審查確認受理投稿之作者,應於8/10前繳交全文電子檔案,繳交方式同摘要提供方式。

審稿:

對於徵集的文章,將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組成論文審查委員會,依照雙向匿名審查方式進行審查工作,並將審查意見提供予作者,由作者進行修正。完成修正並審查錄取的稿件,將收錄於2024年登山研討會論文集,並公開上網。

收錄及發表:

經錄取的稿件,如符合下列條件,且經審查通過後,將收錄於研討會論文集,並安排作者發表。

(1)題目、內容契合研討會設定議題

(2)對於實質課題有深入研討

(3)對於實質課題有提出具體對策

「登山文賞」獎金

  1. 辦理目的:為提升登山投稿、寫作風氣,厚實台灣山岳文化的論述文本,設立登山文賞獎金,以公開徵稿、公正評選方式評選出優良文章(登山論文或專文),並頒發獎金給優良文章的作者。
  2. 奬項說明:

(1)入選賞:作者投稿之論文或專文,經審查通過、文章收錄於論文集,即獲入選賞,頒發獎金新台幣3,000元及獎狀。

(2)優選賞:符合上述入選賞資格之作者,其文章經評選會開會決選通過者,即獲優選賞(四位),頒發獎金新台幣10,000元及獎狀。